“吃出来的病”!高发季“戊”忘保护“肝”!

作者:健康教育科 时间:2025-04-03 点击数:

  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简单说,就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喝了不干净的水,就可能中招。春季为戊肝高发季节,眼下大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吃得干净、喝得干净,才能远离戊肝的骚扰!

  一、流行特征

  1. 高流行区:发展中国家的“常客”

  戊肝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我国是戊肝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几年,戊肝在我国已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第一大疾病。

  2. 高发时段:春季要当心!

  雨季洪水后的“隐形杀手”:雨季或洪水过后,水源容易被污染,戊肝病毒就会趁机“兴风作浪”。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格外注意饮用水安全,别让病毒钻了空子!

  节后饮食的“埋伏者”: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大鱼大肉吃得欢,生食、半熟食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狼入室”,导致感染戊肝病毒。

  3. 高危人群:这些朋友要注意!

  (1)孕妇;

  (2)老年人;

  (3)慢性肝病患者;

  (4)经常在外就餐者;

  (5)集体生活人员(如学生、敬老院老人);

  (6)出国留学旅游务工人员;

  (7)畜牧及海产品养殖人员;

  (8)食品相关从业者。

  二、传播方式

  1. 饮食传播:吃出来的“祸”

  如果你爱吃生蚝、生鱼片或者半生不熟的肉,那可要小心了!戊肝病毒特别喜欢藏在被污染的水、海鲜、未煮熟的肉类或蔬菜里。一口下去,病毒可能就跟着进了肚子,真是“病从口入”啊!

  2. 水源传播:喝出来的“祸”

  喜欢喝井水、河水?如果水源没经过消毒或被污染,里面可能藏着戊肝病毒。喝下去不仅解不了渴,还可能“喝”出病来!

  3. 接触传播:手欠惹的“祸”

  摸完脏东西不洗手就吃东西?这可是戊肝病毒的“神助攻”!如果接触了患者的排泄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再用手抓食物,病毒就会趁机溜进你的身体。所以,勤洗手真的很重要!

  4. 特殊风险:猪队友的“祸”

  猪肝、猪肉等动物制品如果没煮熟,也可能成为戊肝的“帮凶”。所以,吃货们一定要记住:煮熟再吃,安全第一!

  三、临床表现

  1. 潜伏期:悄咪咪的“潜伏者”

  戊肝病毒可不是一上来就“大张旗鼓”,它喜欢先潜伏2-10周,默默等待时机。所以,如果你最近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记得多留意身体变化哦!

  2. 典型症状:戊肝的“招牌动作”

  (1)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感觉自己像得了重感冒,还吃啥都没胃口?别大意,可能是戊肝在“搞事情”!

  (2)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尿色加深:皮肤突然变黄,尿色像浓茶?这是肝脏在向你“求救”,赶紧去医院检查!

  (3)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右上腹隐隐作痛,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别拖,可能是戊肝在“捣乱”!

  3. 重症风险:这些人群要特别当心!

  戊肝虽大多能自愈,但对孕妇和老年人来说,它可是个“狠角色”!孕妇感染后重症率可高达20%,甚至危及母婴生命;老年人及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后易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所以,这类人群一定要格外警惕,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四、预防控制措施

  1. 饮食安全:

  (1)生腌海鲜、半生不熟的肉?NO!

  (2)开水才是真爱,生水再见!

  (3)水果洗净去皮,别让病毒“搭便车”!

  2. 手卫生: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洗手20秒,病毒想溜都溜不掉!

  3. 疫苗护体:我国已有戊肝疫苗,推荐老年人、育龄妇女、肝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接种!

  特殊提示:重点人群,重点保护

  (1)孕妇、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远离生冷食品,健康饮食,安全第一!

  (2)旅行达人:选择卫生条件可靠的餐馆,避免生食!


使用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工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QQ群:9584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