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不止是小事!夏季菌痢高发,把好“病从口入”关

作者:健康教育科 时间:2025-08-06 点击数:

    一盘未及时冷藏的凉拌菜被端上桌;冰箱里切好的西瓜隔夜后继续被食用;忙碌一天后忘记洗手就抓起馒头充饥……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正悄悄打开了细菌性痢疾入侵人体的通道。 细菌性痢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乙类传染病,在夏季进入高发季节。由于痢疾杆菌致病量极小,仅10-100个细菌即可致病,使其在夏季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

一、小细菌,大威胁——认识菌痢的传播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在夏季高温潮湿环境下,这些微生物获得了最佳繁殖条件——气温每升高10℃,细菌繁殖速度可增加2-4倍。菌痢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致病菌随患者粪便排出后,通过多重路径威胁健康人群:

1.污染的手接触口鼻;

2.被污染的食品或水源;

3.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携带传播;

4.日常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表面。

    夏季人们偏爱生冷食物和冷饮,若进食生冷食物过多、过快或腹部受凉,会刺激胃肠黏膜,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高温影响睡眠和食欲,人体出汗多导致水分流失,这些因素都容易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二、识别危险信号——症状与特殊风险

    菌痢的潜伏期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一般为1—4天。其典型症状值得警惕:

1.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体温常飙升至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头痛。

2.肠道反应:腹部绞痛,尤以左下腹为甚;腹泻每日可达10次以上,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便意急迫但排便不畅)。

3.脱水及并发症:频繁呕吐腹泻导致脱水,表现为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儿童可能出现惊厥,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值得警惕的是,约5-10%的急性菌痢可能转为慢性,病程超过2个月,导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三、科学预防策略

    预防菌痢的关键在于切断“粪—口”传播链,把好“病从口入”关:

1.洗手: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用肥皂洗手,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正确洗手可使感染风险降低40%以上。

2.饮食:不喝生水,饮开水或合格瓶装水;生食蔬果彻底洗净;避免生食海鲜;食物煮熟煮透,特别是肉蛋奶类。

3.厨卫:生熟食刀具、砧板分开;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处理熟食前重新消毒工具;冰箱定期清理,食物密封储存。

4.环境:安装防蝇纱窗,及时清理垃圾,保持厕所清洁。使用带盖垃圾桶,减少苍蝇孳生。

5.隔离:患者餐具专用并消毒;呕吐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患者排便后洗手需特别严格。

6.免疫: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夏季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免疫力。

四、特殊防护与及时应对

    婴幼儿及老年人是菌痢重症高发人群。家长应特别注意:

1.奶瓶餐具每日煮沸消毒;

2.避免让孩子直接抓食;

3.儿童腹泻后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4.出现嗜睡、尿少、抽搐立即就医。

五、感染后应对措施:

1.立即就医:出现24小时内≥3次腹泻或脓血便时;

2.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液体;

3.合理饮食:腹泻严重时暂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选择米汤、面条等流质半流质食物;

4.规范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使用药物。

    超过70%的菌痢暴发与集体用餐卫生管理疏漏有关,预防细菌性痢疾不需要高科技,只需要高警惕。每一次认真洗手,每一份彻底加热的食物,每一个加盖的垃圾桶,都在加固我们抵御病菌的防线。


使用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工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QQ群:9584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