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频发季:抗蛇毒血清----生命急救密码

作者:健康教育科 时间:2025-06-26 点击数:

   近期,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蛇类活动日益频繁,各地蛇咬伤事件进入高发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我国尚未建立蛇咬伤监测系统,据估算,全国每年毒蛇咬伤患者约 10-30万人。蛇咬伤不仅会给伤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若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而在蛇咬伤的救治中,抗蛇毒血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一旦遭遇蛇咬伤,该如何自救、互救,又该去哪里寻找关键的抗蛇毒血清呢?

   一、认识毒蛇:潜伏在身边的危险杀手

   全世界已发现蛇类四千多种,已知毒蛇超过800种,我国已发现蛇类300余种,其中有毒种类过百。我国蛇类资源丰富,全国均有分布,不同地区的毒蛇品种和分布差异显著,南方因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成为蛇咬伤高发区域。

   毒蛇与无毒蛇咬伤特征


   毒蛇分类与常见蛇毒种类

   从毒素类型看,主要分为神经毒、血液毒和细胞毒三大类,特殊种类的毒蛇如眼镜王蛇、五步蛇等还会分泌混合毒素,对人体造成多重损害。

   神经毒类: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咬伤后常出现肌肉麻痹、呼吸困难,甚至因呼吸肌麻痹导致窒息死亡。银环蛇多分布于华南地区,通体黑白相间的环纹是其显著特征。

   血液毒类: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毒素会破坏血液系统,引发伤口流血不止、皮肤紫癜、急性肾衰竭等。五步蛇头部呈三角形,背部有菱形斑纹,常见于丘陵山区。

   细胞毒类:眼镜蛇、眼镜王蛇,咬伤后局部组织迅速坏死、溃烂,若治疗不及时,可能面临截肢风险。眼镜蛇颈部皮褶展开时可见眼镜状斑纹,多活动于丘陵地带。

   二、黄金急救:被蛇咬伤后的 "生存三步法"

   当遭遇蛇咬伤时,正确的现场处置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记住“冷静制动-绑扎清洗-送医找药”三大原则,避免因错误施救加速毒素扩散。

   第一步:冷静制动,记住特征

   一旦被咬伤,保持冷静,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毒素扩散。若肢体被咬伤,将伤肢制动,并放低至心脏水平以下,减缓血液循环速度。

   不要企图去捕捉或追打蛇,尽量记住蛇头、蛇体、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拍摄留存致伤蛇的照片,以便就诊时供医生或专业人员辨认蛇的种类,进行有针对性治疗。

   第二步:科学绑扎,清洗伤口

   在伤肢近心端 5-10 厘米处用布条、领带等物绑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每 30 分钟放松 1-2 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需注意:血液毒类蛇(如五步蛇、竹叶青)咬伤早期若肿胀不明显可短暂绑扎,但出现明显肿胀后严禁绑扎,以免加重出血。

   在户外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时轻轻挤压伤口周围,排出浅表毒素。也可以拔火罐、吸奶器作为负压吸引装置向外排毒,切勿用嘴吸毒,以免施救者中毒。

   第三步:快速送医,获取解药

   完成现场处理后,立即前往条件的医院救治。送医途中保持患者安静,避免颠簸。到医院后,向医生描述蛇的特征或拍摄照片,可为医生判断蛇种、选择血清提供关键依据。伤后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三、抗蛇毒血清:毒蛇咬伤救治的“救命药”

   抗蛇毒血清免疫球蛋白(抗蛇毒血清) 是治疗毒蛇咬伤切实有效的药物,抗蛇毒血清的使用主要遵守早期用药、同种专一、异种联合三项原则。

   目前我国生产的抗蛇毒血清主要有四类,分别针对蝮蛇、五步蛇、银环蛇和眼镜蛇,仅独家生产。由于抗蛇毒血清生产工艺复杂、保质期短,且需根据地区蛇种差异储备。为解决抗蛇毒血清高效获取问题,掌握以下寻药渠道,能在紧急时刻快速找到救命血清。

   我国大部分省级及重点蛇咬伤地区的中毒救治基地及指定救治基地储备有抗蛇毒血清。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下,抗蛇毒血清生产企业提供24小时服务热线,(上海赛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24小时服务热线:400 016 9995,手机:13801648946),还可通过企业的微信小程序(赛伦100蛇伤救治)获取蛇伤就医指导,并搜索到就近储备有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

   四、预防为先:远离蛇咬伤的安全指南

   比起事后救治,预防蛇咬伤更为关键。在蛇类活跃季节(4-10 月,尤其是 7-9 月),采取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风险:

   户外防护 “五要五不要”:

   1.五要

   √穿:长袖长裤、高帮鞋,避免裸露四肢;

   √带:登山杖或木棍,行走时敲打地面 "打草惊蛇";

   √查:进入草丛、树林前,先观察周围环境;

   √避:远离荫蔽潮湿的草丛、柴垛、乱石堆;

   √存:记住当地蛇伤救治医院电话及血清储备信息;

   2.五不要

   × 夜间独自进入蛇类活动区域;

   × 徒手翻动石块、草丛;

   × 捕捉或追打蛇类;

   × 在蛇类栖息地露营;

   × 酒后进入山区。

   3.家庭与社区防范措施

   (1)清理房屋周围杂草、乱石,减少蛇类栖息场所;

   (2)在庭院周围撒布硫磺、雄黄等驱蛇物质(注意雄黄对部分毒蛇效果有限);

   (3)教育儿童识别毒蛇,避免接触陌生蛇类;

   (4)农村地区可在粮仓、禽舍等处设置防蛇围栏。



使用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工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QQ群:9584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