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弹不得”到“灵活自如”——手指肌腱损伤后的康复

作者:健康教育科 时间:2025-10-29 点击数:

在生活中,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项活动都需要手的参与。其中,手指肌腱如同操控手指活动的“钢索”,连接着各个肌肉关节,一旦因外伤、过度劳损或运动不当发生损伤,不仅会导致手指疼痛、肿胀,更会直接影响抓握、屈伸等日常功能。如果单纯的依靠静养不动,手的功能还是会受到影响,不能恢复如初。此时,科学的运动康复就格外重要,它是帮助肌腱修复、恢复手指功能的关键。

首先进行康复之前,我们要先搞懂手指肌腱损伤的2种核心类型。不同类型的损伤,康复重点截然不同,盲目锻炼可能加重撕裂:

1)屈指肌腱损伤:常见于指尖被门夹伤、打篮球时戳伤,表现为“想握拳却握不紧”,如无名指、小指的屈肌腱易在手掌处断裂。

2)伸指肌腱损伤:多因手指伸直时被撞击(如打羽毛球击球失误),典型症状是“指尖下垂抬不起来”,尤其靠近指甲的肌腱(锤状指)最易受伤。

在分清楚是哪种损伤类型后,就可以分阶段进行康复了。康复分为3个阶段,我们要循序渐进,遵循“急性期保护-恢复期激活-功能期强化”的逻辑,每个阶段动作强度和目标明确,避免二次损伤。

阶段1:急性期(损伤后1-2周,术后需遵医嘱)。核心目标:减轻肿胀疼痛,保护肌腱不被牵拉。此阶段肌腱处于脆弱期,严禁主动屈伸,重点做好“保护+消肿”。具体方法如下:

1)保持手指在中立位固定(可用医用夹板或弹力绷带轻轻固定,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2)每天3次、每次10分钟进行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损伤部位,每次不超过15分钟,防止冻伤);

3) 可缓慢做“腕关节轻微活动”(如手腕上下抬动),促进手部血液回流,但手指需保持不动。

阶段2:恢复期(损伤后2-4周,或拆除固定后)。核心目标:激活肌腱弹性,恢复手指基础活动度。此时肌腱开始修复,需在无痛范围内逐步恢复活动,避免肌腱粘连。具体方法如下:

1)被动屈伸训练:用健康的手轻轻辅助受伤手指做屈伸(如屈指时轻推指尖向掌心,伸指时轻拉指尖向手背),每次动作停留3秒,每组10次,每天2组;

2)握拳-伸指训练:缓慢握拳(确保不引起疼痛),停留2秒后缓慢伸开手指,重复10次为1组,每天2-3组,初期可借助健康手辅助;

3)弹力带辅助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如套在桌腿上),另一端套在受伤手指根部,缓慢做伸指动作(对抗弹力带阻力),每组8次,每天2组,增强肌腱力量。

阶段3:功能期(损伤后1-2个月,活动度基本恢复后)。核心目标:恢复手指精细功能,适应日常活动与运动。此阶段需模拟真实场景训练,让手指“用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1)抓握训练:用受伤手抓握不同大小的物品(如网球、矿泉水瓶、笔),每个物品抓握5秒,轮换3次,每天2组;

2)精细动作训练:练习用受伤手扣纽扣、系鞋带、翻书、写字等,从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每次训练10分钟,每天1-2次;

3)力量强化训练:使用握力器(选择轻重量,如10-15磅),缓慢握至最大幅度后停留3秒,每组12次,每天2组,避免突然用力。

在康复过程中,我们有三个不要。

1.)不要过早用力:急性期(尤其术后4周内)若强行握拳或提重物,可能导致肌腱再次撕裂;

2)不要忽视疼痛信号:训练时若出现刺痛(而非轻微酸胀),需立即停止,调整动作幅度或休息;

3)不要跳过热身:每次康复训练前,先用温水泡手5分钟(水温38-40℃),或做腕关节环绕动作,让手部肌肉和肌腱“热起来”。

手指肌腱损伤的康复是一场“慢功夫”,急于求成反而会延长恢复时间。只要按阶段科学训练,多数人能在2-3个月内恢复正常功能,重新回到日常活动或运动中。


使用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工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QQ群:9584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