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的空间非常狭小,随着手臂的活动在2-17mm之间变动。手上举时, 肱骨头与上方喙肩弓反复的撞击可能导致肩峰下滑囊炎、
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等问题,从而引起肩部疼痛与活动障碍,被称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下疼痛综合征(SAPS)。
导致肩峰撞击的原因有:(1)反复的肩关节上举活动(如羽毛球、游泳);(2)肩峰结构异常:弧型、钩状型;(3)肩袖损伤及
关节不稳:可能导致肱骨头位置上移引起肩峰下间隙狭窄;(4)长期伏案工作等。肩峰撞击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距离
太近了只能产生摩擦。
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常用诊断方法都以引出症状为主。比如:(1)Hawkin’s试验:被动肩前屈90°外加屈肘90°时,内旋肩关
节,若诱发疼痛,即为阳性;(2)疼痛弧试验:肘伸直,在肩胛骨平面,外展60~120°之间出现疼痛,即为阳性;(3)空罐试验(Jobe
试验):上肢外展90°、前屈30°,拇指朝下,检查者施加阻力让其抵抗外展,患侧同健侧对比出现肌力减退,则为阳性。
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Jeremy Lewis发表了一种由四项技术组成的评估方法——Shoulder Symptom Modification Proceduer(肩
部症状修正程序,SSMP),可借评估过程发现一种或多种减轻症状/改善功能的方法。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于,先让患者做一个会引发肩峰下疼
痛症状的动作(比如肩前屈抬手),然后按顺序实施四项技术。治疗师需要观察在患者做动作时,这些技术是否能改善疼痛或功能,若有明
显的改善,那么就用相应的技术进行治疗。如果一项技术能完全缓解疼痛,即可停止评估开始治疗,若不能完全缓解,就继续进行下一项评
估。这种治疗思路并不关注引起疼痛的病理学/确切病因,而重在发现能够有效改善症状的技术。
SSMP步骤: 常规评估(病史、关节活动度、肌力测试、神经测试)结束后 SSMP第一阶段:确定相关的(1~3个)加重疼痛/症状的
动作、活动、姿势 按照四步技术,确定症状是否改变(疼痛是否减轻)以及改变的程度。SSMP会以患者的主观陈述为依据,让个体报告
对他们来说的重要变化,如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可使用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 疼痛能减轻30%,是有效的。
程序的四项技术为:
(1)调整胸椎后凸:SSMP 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增加和减少胸椎后凸对症状的影响。如果患者在肩前屈时会引发症状,则可以用手指
抵住胸骨引导身体往后推,改善胸椎伸展活动度,再完成肩前屈动作。
对于一些要求更高的活动,如俯卧撑、网球发球、400自由泳等,则可以采用背部贴扎技术,维持胸椎的伸展。如果对胸椎的操作使症
状完全消失,则可以结束评估并开始治疗。
(2)调整肩胛骨位置:如果调整胸椎后凸没有或仅部分缓解症状,则继续评估调整肩胛骨位置后的症状变化情况。在开始动作前,调整
肩胛骨的起始位置(放在上抬/下降、前伸/后缩、前倾/后倾位置),然后不提供辅助,观察肩胛骨在动作中的主动活动,从而了解某个位置/
某些位置的组合是否能改善症状。若该项技术能有效改善SAPS的症状,则后续会采用相应的运动与手法治疗,以改善肩胛骨的运动控制。
(3)调整肱骨头位置:如果调整肩胛骨位置还是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则进一步评估调整肱骨头位置的效果。该步骤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压
力/滑动技术、肌肉收缩技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可观察到肱骨头在肩盂窝上的上移位,而激活肱骨头下降可会阻止这种移位。让肩前
屈到刚好未引起症状的位置,嘱患者下压手肘(3次等长收缩,每次5-6秒),然后被动放下手臂,再次测试之前引发症状的动作。也可以利
用吊带,给肱骨头施加自前向后/自后向前的力量,将肱骨头中心定位到盂肱里。
(4)疼痛和症状的神经调节:如果 SSMP 的前3个阶段没有完全缓解或减轻症状,那么就可以评估手法治疗的影响,例如对软组织和关
节施加压力等。这类手法常被用于颈椎、胸椎和肩部区域,可能具有改善肩部症状的作用。
SSMP的适应症:目前的建议提倡仅在疼痛如(肩袖(RC)疾患,肩盂肱关节(GHJ)疾患,肩锁关节(ACJ)疾患和颈痛)或引起症状的过程中
使用特殊的骨科检查,并且这些检查应在临床中与患者确定的引起肩部疼痛的其他身体运动结合使用。